在碑林之前零散的陳列著臺灣早期民間石具,例如餵豬用的長方形水槽、廚房用的方型水槽;碾米的石臼、染布用的凹狀踏石;以及能柵出甘蔗汁以便製糖的軋轤;有波浪狀紋路用來壓竹子以製紙,和有蜂巢刻紋,用來碾碎花生以製花生油的製造器具…等,在在呈現出臺灣先民的生活巧思與智慧。
館前路大門進入二二八和平公園,可以看到位於正門廣場東西兩側的戶外展示區。本區緊鄰館前路旁,分別是銅牛、民間石具、巨石文化遺物以及老火車頭。
銅牛
廣場上的這對銅牛原為日據時期台北神社之遺物,1949年移置於現地。這兩尊銅牛彼此看似相似,實則於不同時間,因不同原因,由不同材質所鑄造。東側(近臺大醫院)的銅牛,材質為紅銅,係於1935年由日本北海道的佛教團體「弘安海」,為紀念箱館戰爭犧牲的兵士而鑄造並獻納於臺灣神社。西側的銅牛,材質為青銅,則於1937年由日本在台商人川本澤一,為紀念其參加的南洋視察團順利完成,而獻納給臺灣神社。
民間石具
在碑林之前零散的陳列著臺灣早期民間石具,例如餵豬用的長方形水槽、廚房用的方型水槽;碾米的石臼、染布用的凹狀踏石;以及能柵出甘蔗汁以便製糖的軋轤;有波浪狀紋路用來壓竹子以製紙,和有蜂巢刻紋,用來碾碎花生以製花生油的製造器具…等,在在呈現出臺灣先民的生活巧思與智慧。
火車頭
戶外展示區最遠端的透明建築內,停放兩臺甚具紀念價值的蒸氣火車頭。一臺是臺灣最早蒸氣火車頭之一的「騰雲號」,於劉銘傳建設臺灣鐵路後即開始服役,一九二四年功成身退。另一臺是日據時期最初使用的火車頭「臺鐵九號」,係於一八九五年運抵臺灣加入臺鐵的行列。
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,除了位於北側的「國立臺灣博物館」、位於中央的「二二八和平紀念碑」以及位於東南側的「臺北二二八紀念館」外,還有自日治時期即闢建的露天音樂台、拱橋、造景池塘及綠地步道等;二二八紀念館附近的中國式庭台樓閣則為戰後新建。其中露天音樂台戰後經擴大改建,成為半圓頂型舞台今貌,1970年代末期曾經成為民歌演唱的主要場所。
由於公園地理位置特殊,有著不同時代與政治環境下所「建設」的設施,還陳設了許多古蹟、文物與藝術品。包括: